获政策支持 资本将更加“宠爱”共享汽车2017-06-15 17:27浏览数:416次
本月初,由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分时租赁占据了较大篇幅。 随着“共享经济”的逐渐渗透,人们对于共享出行的方式日渐呈现出接纳甚至依赖的态度,作为共享汽车主流落地模式的分时租赁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兴起。不过,一直以来汽车分时租赁并未在官方层面得到明确的定义和定位。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正式为分时租赁正名,指出分时租赁也称汽车共享,并对如何发展分时租赁业务提出了诸多指导性意见。 政策的鼓励似乎在昭示着,汽车分时租赁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 事实上,早在政府鼓励苗头凸显前,汽车分时租赁早已成为资本竞相宠爱的热点。据了解,北汽集团从2014年开始涉足分时租赁业务,先后成立绿行租车、北京出行、北京绿行等分时租赁品牌,目前总投资已经多达10亿元。 笔者同时发现,除了企业资本的介入,分时租赁还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2016年10月嗒嗒用车宣布完成2000万元的A轮融资;今年4月,TOGO成功获得了真格基金领投的4000万元A++轮融资,6月一步用车宣布完成1.35亿元的A轮战略投资。 一系列融资数据无一不在表明,虽然目前国内的分时租赁业务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仍然是资本不容错过的领域。 资本为何会独宠分时租赁呢? 笔者认为,在分析资本的投资逻辑之前,首先要了解目前整个的投资环境。从2008年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中国就日渐呈现出资本过剩的局面,对于投资者而言,可投的、具备创新性的项目越来越少,但资本却存在着一定的流通需求,而分时租赁恰好属于现金流型的项目,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恰好符合资本流通的需求。 不过,资本过剩的大环境只是促成投资的因素之一,随着无人驾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识到,分时租赁这项业务很可能与无人驾驶与人工智能这两大趋势发生紧密的连接,因此,出于着眼未来的目的,各大资本势必加紧“跑马圈地”,以抢占赛道。 《征求意见稿》的推出,为分时租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渠道和空间,将进一步加剧投资者的信心,虽然目前大部分分时租赁公司还无法实现盈利,但按照投资者的逻辑,大家看重的并不是短期盈利,而是长期的增值空间,甚至也存在不少投资人,在看准方向后,会有意不惜重金地为项目提供“学费”。如今政策的加持,为分时租赁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激发资本对共享汽车的“宠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注册运营的分时租赁公司数量已达370家,实际运营的公司也逾百家。据罗兰贝格咨询公司近期发布的《汽车分时租赁如何在中国获得成功》报告显示,在未来10年间,中国分时租赁汽车数量将保持45%的年复合增长率,2025年分时租赁汽车数量将达60万辆。 如果把资本比喻为滋养分时租赁成长的土壤,那么政策就好似灌溉其成长的雨露,相信在这种双重加持下,共享汽车也能在中国掀起一段高潮.
|